洞天福地:道教养生智慧对自然环境的选择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来源:武当山道教养生网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学界对道教“洞天福地”的探讨多停留于这些地方的外部表面特征上;道门中人之选择“洞天福地”作为其养性延年、修炼金丹其实有更深一层的天文历法方面的依据。从道教“洞天福地”之空间地理结构来说,它是古人眼中的宇宙空间结构在地上之缩影:作为古代用来判定风水宝地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标准同样可以用在道教“洞天福地”之上。这一标准中的“四象”即源自古代天文学,即周天四个星宿区域。在古人看来,因为“洞天福地”具备了这样一个与天文相类似的结构,它才具备一种内在的神圣性,从而可以达成道门中人修道成仙之愿望。
关键词:洞天福地 空间结构 道教养生智慧 自然环境选择
蒋朝君,1976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二00三级博士研究生。
道教宫观大多修建于山清水秀、草木丰茂之地。道门中人通常称他们所居之地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也被喻为人间仙境,那是道门中人修道的地方,也是他们日常作息的场所;那是他们与神仙交通对话的所在,也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之所寄。不过,我们却很少去关心洞天福地之成为洞天福地的依据,很少去追问道门中人选择某个地方并把它称之为洞天福地的理由。
自然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大到天文历象,小到一树一木一石都可以包括在内。不过在本章中,这里的自然环境一般指地上诸物及其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我们知道,道教修道成仙的历程是与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就“仙”这个字的字形来看,它由“人”与“山”组合而成,其表达的大概是山中之人的意思吧!而道教既然特别羡慕神仙,那么,也可以说是特别愿意居住于风景秀美的山中吧!成仙大概也可以说就是成为“山中之人”吧!有山想必一定会有水,因为我们常常山水联称;有山想必也一定有山林土石、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想必这些就是山之为山的必要条件吧!有了这些必要条件,那么自然而然,由这些因素就组成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了。
所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就成了道士们终生的向往之地,因为在那儿不光可以养性活命,如果有造化,还可以飞升成仙。因此,道教养生从一开始就与自然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洞天福地”释义
历代道士们一般都有自己隐修的场所,他们对这些场所的选择通常都是很讲究的。经过长期的修行实践,他们发现在祖国的大地河山之上有这样一些地方,特别适合于修道养生,他们称之为洞天福地。道教的一些经书对洞天福地之名进行过解释,如《道迹经》中对“洞天”的解释是:
五岳及名山皆洞室。[①]
由此可见,“洞室”又可以喻指自然环境优美的名山大川。而“福地”,顾名思义,大概指谁占据了某名山大川就可以得福之地。对于道门中人来说,最大的福气就是能飞升成仙了,所以,洞天福地应该指那些有益于道门中人得道成仙的名山大川了。
二 “洞天福地”的空间地理结构与道教修道养生智慧
尽管中国多名山大川,但并非所有的名山大川都是最理想的修道养生之所。据《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道门中人认为最理想的修炼场所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书中还记载了这些福地的所在之地和一些相关的情况。[②] 不过,这还是没有解答它们为何会特别受到道门中人的青睐、为什么它们就特别有利于道士们的养性活命、修道成仙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还是从洞天福地本身的地理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开始。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中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星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③]
这段引文以颇为浪漫、带有神话色彩的口吻告诉我们,洞天福地是开天辟地以来清浊二气肇分时就已经形成,还说什么有所谓“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其实是神化了洞天福地的形成过程了。笔者认为引文中为我们提供理解洞天福地的地理、空间结构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其“上配星宿”。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古人眼中的宇宙空间无非就是天球,再次是日月。另外就是人所生存于其上的大地。笔者在“道教养生智慧与天文历法”一章中提到《易·系辞下》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其中蕴含的意思就是,天地交媾而万物化生。如果说天地只是一个静态的空间结构的话,那么,日月相互交替循环,则就是一个动态的交合过程了,因此《易·系辞下》又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日月,总是与阴阳相配,《易·系辞上》谓:
阴阳之义配日月。
日月分属阴阳,天地亦分属阴阳,天地交媾而可以化生万物,日月相推也肯定能化生万物,不过日月相推是一动态的景象。其实,无论天地絪緼也好还是日月相推也好,都只是“象”,在古人看来其背后的根源在于天地之间之阴阳二气之相磨相弹。
具体来说,在古人看来,在日月之上还尚有四象二十八星宿的存在,它们所构成的空间就是日月运行于其中的空间。四象与天地、日月之间的阴阳二气有着密切关系,当日月运行到某一个天区(四象中的某个区域)时,会对它们的状态产生或生或杀的关系。对人也是如此,因为在道教养生智慧看来,人们应该顺应天文历法而行事,因为天文历法所反映的正是天地之间阴阳二气所处属性变化的状况,阴阳二气对人体的生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这些我们在“道教养生智慧与天文历法”中作了专门介绍,此处就不再重复。
《易·系辞上》又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这段引文中包含着一个道门中人重要的活动原则,那就是人应仰观俯察天文地理,然后效法之。既然在古人的眼中,天地的结构形态是如上所示的那样一个形态,那么,对于道门中人来说,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应该也要有一个类似的空间结构形态才是。我们知道,道教相信人身是一小宇宙,外部的宇宙空间则是一大宇宙,那么,他们所选择居住的自然环境也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大宇宙的空间结构形态。当然,这还只是一种逻辑的推演,不过,在接下来对道教洞天福地本身的空间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将会发现,事实上它的确也具有与宇宙空间相类似的结构。
我们知道,“风水”之学是古人用来勘察环境好坏的学问,其中活人居住之地被称为阳宅;死人所葬之地被称为阴宅。不过,不管是阳宅还是阴宅,都重视前后左右的周边环境,阳是是看前方是否有“朱雀”,后方是否有“玄武”;左边是否有“青龙”;右边是否有“白虎”。更有细致者,往往还动用罗盘来测定方位,看是否与天上之星宿象位相合者。另外,风水之术特重水,郭璞则提出,堪舆之法,得水为上。他还说,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重水,是因为水能把周围之气给聚集起来,使之不散。如果不聚气的话,则会被风刮走。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世界里,气是生命之源,所以,风水之法虽说重水,但其实质还是重气的观念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古人眼里,只有能把气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才是好地方,而水能聚气,所以风水好的地方必有水。不过,气有阴阳二重属性,因此,某地方的风水好,就意味着阴阳二气在此处能协调和合,有利于万物的生长(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之物既然能在此处生长得很好,想必此处也一定有利于人体之健康,人也一定能在此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的空间结构。其实,洞天福地一般都符合如上风水之术所给出的风水宝地的要求。历代天师所居之地叫龙虎山,其实也就是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之意,此举二以概四。这其实是天上的宇宙空间结构在地上某个区域的缩影。从另外一个非常功利的角度看,那些山清水秀、草木丰美的洞天福地其资源也一定比较丰富,从而有利于道门中人的生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山清水秀、草木丰美的地方都有适于道门中人的养性活命、修道飞升的活动,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笔下的那种地方,虽然环境优美,有山有水,但却太过阴冷,那是不利于人们居住的。从空间结构来说,小石潭所在之地并不完全具备洞天福地的空间结构,因而总会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最后,洞天福地的空间结构看来对道教的丹道活动有所帮助。我们知道,道教内丹养生智慧正是依照天人同构的原理来进行的,如果说,宇宙天地是一最大的最有神秘色彩的宏观空间的话,那么洞天福地则具有一与宏观大宇宙同构的中观空间结构,最得天地造化之神功,道士所居住于其间则最易得道成仙了。当然,道教认为仅仅有洞天福地这样一个空间结构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事长期的内丹实践活动,使人体这个小宇宙与外部洞天福地这个中观空间和天地这个宏观大宇宙空间相互协调起来,才能真正的飞升成仙,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意。
上一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