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文化 > 道家建筑

品读武当山一二三天门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来源:

如果说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一本“书”,那么它的“每一页”都值得我们仔细地“阅读”、仔细地“品味”。每一个古建筑单元都有丰富含义,并不像时下“火柴盒式”的楼房那样一览无余,很容易读懂。当然,要想读懂武当山古建筑,既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建筑审美意识,也需要有反复阅读的耐心。

    过去我从一、二、三天门上过几次金顶,每次都匆匆忙忙,没有认真品味古人设置三天门的用意。后来读古代《大岳太和山志》和道经,渐渐觉得三天门建筑有其独特的含义。首先,天门是道教神话中天界的大门。道教有“三清天”之说,即玉清境之清微天、上清境之禹余天、太清境之大赤天,三天门是道教三清天的象征。其次,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道宫之外“凡有天丁龙虎君者为天关,无者为天门。以其祀上帝三清之所,乃大罗、玉清之境,故称之为天门”。因为太和宫金殿供奉的玄天上帝是“元始化身”、“太极别体”,所以要在太和宫入口处设置三天门。

    三天门位于朝天宫至太和宫之间数华里的古神道上。元代以前这里没什么建筑,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岩石门洞。由于山峰高峻,峭壁如削,所以朝山者必须扯拽着六丈长的竹索,脚蹬石磴,才能攀上二天门。元代道士朱思本《登武当大顶记》说:“又七里所,至下天门。峭壁如削,辫竹系其颠,缒而下经可六丈。余则侧足石蹬间,援竹而上。始则惧而颤,中也勇而奋,既至也则恬而嬉。天门砥平可寻丈,两石对立,上合而中通,谓之门亦宜。至此,山蛭、蛇虺皆无所见矣。《山志》云是为太安皇崖、显定极风二天,帝所治。复上五里所,为三天门。其势视下天门,差平夷,而从广倍之。乔松怪石,天风冷然,长箩卷舒,芬芳袭人。”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在此敕建三座天门,均为砖石结构,石雕须弥座,歇山顶式。各发双拱门一孔,石雕冰盘檐,仿木结构。在每个砖砌门孔的正上方都镶嵌着一块青石匾额,分别书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字样。据有关专家推测,这些匾额上的字当是驸马都尉沐昕所书。《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说:“大岳太和宫……其下复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道房、斋室、灵官祠,其路萦回盘绕,砌以石栏横槛,若云梯之状,此为武当之第一境也。”

三天门及其神道是武当山金顶的引道和入口。它是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的典范。在长达数华里的登山途中,奇峰突兀,远岫参差,绿树成荫,长萝卷舒,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每一座天门又都是按统一标准设计,红墙绿瓦,青石栏杆。这些天门虽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不能通视,但却诉诸感觉,引起回忆,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不时地提醒你:这是通往仙境的入口,这是进入天界的路径。 

由天门、神道组合的空间是供人进出的场所,因此,品读天门不能忽略人的活动。翻阅古代游记,我发现进入天门的人至少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朝山香客,一类是游山文人。

    进入天门的香客目标明确:尽早登上金顶礼拜神灵,诉说心愿。他们奋力攀登,惟恐不前。层层台阶,座座天门,如同由尘世过渡到天界的桥梁,香客们通过不停地攀登、仰望,涤荡了俗念,净化了心灵。因此,天门建筑对香客来说是酝酿宗教情绪的过渡性景观。

    对于游山的文人来说,三天门又陡又险,不宜快上,他们走走停停,慢慢地欣赏如诗如画的景色。明代中书舍人李元诗云:“名雄宇宙太和山,三上天门天可攀。”明代参议李燧诗云:“天门三度叩仙关,铁锁千寻尽日攀”。高山、密林、神道、天门,再加上天风冷然,云霞飘渺,充分激发了文人们游赏吟诵的兴致,而他们留下的许多诗文又充分揭示了天门景区的意境内涵。后来的观赏者可以通过古人的诗文来品味、体悟这人间仙境。


Copyright www.wdsdjys.com 2008-2018 武当山道家养生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当山特区永乐路24号 电话:0719-5665388 传真:0719-5669398 ICP备000000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