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文化 > 道家建筑

领略仙山魅力 感悟天下大道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来源:

一、武当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地理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十堰市北部,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八亿年前,武当山就从沧海中崛起。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秦、韩三国交界处;从战略位置上看,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为中原河洛的西南屏障,江汉平原的西北要塞,西控汉水,北窥长安,扼丹淅、汉水之要,依巴山群峰之险,方圆八百里,进可攻,退可守。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千百年来,在武当山上演了无数攻占、守备的历史话剧。”武当者,武力阻挡也。上古时代,有“当”字而无“挡”字,那时的“挡”字的意义由“当”字表示。以事名山,故为武当山。因此,“武当山”名的由来,与历史上兵家以武当山为屏障抵挡外力有关。武当道教认为“武当山”得名与真武神有关。《武当福地总真集?跋》是元朝奉训大夫吕师顺撰书,开篇记云:“自有宇宙,则有山川。然洞天福地,表表于宇宙间,则未有因人而重者.........山有仙则名,信矣。余生发未燥,闻均州武当为玄帝启圣之地。”可见,武当山因玄武神而名。(《道藏·玄天上帝启圣录·武当福地总真集》第19册,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被敕封为“武当福地”。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敕封为“大岳太和山”,冠于五岳之上。千百年来,武当山以绚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悠久的道教文化和神奇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

        武当山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包括三潭、九宫、八观、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涧、三十六岩、三十九座桥和七十二峰等,其美如仙境之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之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人间仙境。以金顶、紫宵、南岩为代表的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号称明王朝的“皇室家庙”。此外,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洞天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十大避暑胜地,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武当山62处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道乐、武当山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四个国字号招牌。武当山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被誉为“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也被称为“皇家道场、天上故宫;人间仙境,云外清都”。
二、 关于武当文化
        武当文化是中国皇室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子文化,是十堰地区历史最悠久、信息存量最大、规格和档次最高、对民众心理影响最广泛的文化形态。武当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悬挂在峭壁上的故宫”,其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艺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衍生的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音乐、武当山庙会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文化孕生于武当山及其周边地域,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武当文化是以武当道教文化为内核,融多边文化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武当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延续性。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宗教、古代建筑、文物、武术、医药、养生术、化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音乐、神话传说等等。可以说,武当文化基本浓缩着中华文化之精华,较为全面而直观地体现着中国古人的信仰、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高度文明发展的历史痕迹。期间,蕴含着对自然、社会、人的认知和体悟,对真、善、美的眷爱和追求,对假、恶、丑的嘲弄和鞭挞.........这无不反映着我们民族之魂魄。
        武当文化是反映武当山不同时代产生的具有典型武当山地域特征及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武当文化不仅包含心理、习俗、宗教、艺术等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且包括建筑、桥梁、道路、生态保护工程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武当文化不局限于武当山地区,是因为武当文化所包含的玄天上帝信仰,在全国乃至在亚洲中国文化圈都有广泛影响。
        武当山作为传说中的真武(玄武)修真飞升得道福地,以真武神崇拜为宗教信仰的主旨,并因此成为全球瞩目的道教圣地。武当文化是以玄天上帝信仰为主体,以皇室推崇为背景,以民间广泛的朝圣为主流形成的多元化文化圣典。宏大的建筑群体,尽展皇家气势,无与伦比的风水布局与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宗教史上辉煌的典范。巍峨壮丽的武当山自然风光,与真武神所蕴涵的水神文化,自古以来就在武当体现了山与水的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武当文化的形成乃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武当文化具有地域性。武当山虽然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及不同时代形成的文化氛围,必然形成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武当文化有着国内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醉的名山文化,武当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道家道教文化特征。武当文化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建筑、武术、道家道教、文学地理、民俗、医药、科技、哲学、建筑、艺术、人物等各个方面。武当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武当道家、道教文化可谓是主干。武当文化需要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武当道教理论。(2)、武当道教史。(3)、武当建筑文化。(4)、武当山的文物与艺术。(5)、武当道教仪式文化。(6)、武当武术文化。(7)、武当文学包括道教文学。(8)、武当道教信仰民俗。(9)、武当自然景观。(10)、历代高道隐士。(11)、武当道教医学与医药。

        生态文化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必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武当文化既应包括历史、建筑、武术、道家道教、文学地理、民俗、医药、科技、哲学、建筑、艺术、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又应包括生态系统平衡健康和自然环境良性循环方面的内容。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理论,按生态规律办事,在开发武当生态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建立起武当生态文化体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三、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大岳武当,一柱擎天,万峰星拱。雄奇险秀是自然景观,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神奇莫测的武当武术,震撼古今,饮誉中外。道教文化倡导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不仅对建设和谐社会而且对实现世界和谐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武当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过的文化,因此,道教中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武当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创造物。武当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武当文化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信向善”三个方面。
1、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体道”、“悟道”、“得道”是道教徒梦寐以求的境界。道家道教的“道”,事实上是囊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大宇宙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它自身固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道家对“道”的歌颂就是对伟大的自然造化之力的歌颂。“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并为道教所继承。《老子》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社会规律要效法地的规律,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天的规律要效法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就效法它自身的样子。 (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8年,第87页。)是说,人应法地、法天,最终应当法道、法自然而行,一切都要因循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按照事物本来的那个样子行事,而不得违背自然本有的特性。这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清静无为”是从道教的根本信仰“道”生发出来的概念,是道教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法则。其含义为清心寡欲,安静守一,尊重规律,不强行妄为,以达到“无不为”。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本性,人和万物如果能够效法道,做到清静无为,则“道自来居”。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人道的基本要求在于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反对强行妄为、肆意滥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反映在道教徒修身养性的宗教活动中,而且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中也有显著体现。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并为道教所继承。老子的名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应法地、法天,最终应当法道、法自然而行,一切都要因循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按事物本来的那个样子行事,而不得违背自然本有的特性。这就是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道法自然”的意思并不是指要效法道之外的自然,而是指道应以“无为”而法。“清静无为”是从道教的根本信仰“道”生发出来的概念,是道教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法则。其含义为清心寡欲,安静守一,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自然,人道的基本要求在顺应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征服和破坏,反对强行妄为、肆意滥为。武当内家拳深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充分显示出因山就势、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是道教文化的显著特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最美好的品格和最高尚的情操,就应该像水一样,慈爱万物、造福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老子不仅十分推崇水的谦下之德,而且充分认识到水的强大作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尚水贵柔,意在引导人们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走出世俗的纷争。道教的尚水思想是富有生命力的大智慧,它既影响了武当道教建筑的宏观设计和微观布局,还触及到武当道教的神仙信仰、斋醮科仪以及道众修炼等诸多方面,是武当文化强大而深刻的思想渊源。武当道教特别强调厚德载物的重要性,因而具有涵虚混融的博大气象。这种有容乃大的开放性,充分体现了武当文化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
2、保和太和,天人合一
        武当山是道教尊神北极玄天上帝修道得道之圣地,真武大帝本身就是“道”的化身。武当山被命名为“太和山”,既是“道”的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人们对完美和谐境界的向往。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慈爱和同,早已成为重要的人文精神,和睦相处,社会祥和,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中国古代哲人与经典对和谐早有论述。圣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南华真人庄子说:“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教历来倡导“虚怀若谷”,“齐同慈爱”的宽容精神,慈心于物,等待一切,使人心和平,社会和乐,自然和谐。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国家社会,家庭伦理,和则安宁,不合则乱。
        武当山本身就是一座合天下的山,早在六朝之前,武当山就有了“太和山”的别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武当山,一曰太和山”。“太和”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变化,事物各自静定精神,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保和太和”,就是最大的“和”,即是大道、大美、至乐,亦即和合。可见,“太和”包含着“普遍和谐”的意义。实际上,“太和”隐含着一种观念,即通过人为的主观努力,从而实现普遍和谐——天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愿望。在宋代文献中,统计武当山的自然景观的数字被赋予了“太和”思想。“七十二峰”、“三十六峰”的说法已出现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书。古代道士在主持名山景观设计时,常常用天地之数来统计峰岩溪涧,而宫观神路的数量也有意与天地之数相吻合,如元代就有“山列九宫八观”之说。“八”、“九”、“七十二”等神秘数字象征天地交泰、自然和谐的意义。“太和”思想反映在天人观上,主要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武当道教建筑群是特定历史时代精神的表现,建筑群的修造者,深谙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态势作为布局的基础,以道教崇尚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思想为指导,往往依山就势,见水修桥,因高为殿,就地选址,灵活布局,以天柱峰金殿为主体,许多宫观由跨越峰峦的轴线连接,使建筑群在视觉上彼此联系,互相照应,呈现出一种宽松而又精确的气氛[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道家重自然、抑人工,主张出世、退隐休憩、澹泊冲淡,因此,武当山建筑群“虽由人作”,而其文化哲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其精神实质亦在于“天人合一”。从规划和布局上来看,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以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风水理论、玄天上帝信仰、象数思维为基础的,反映了道家的思想信仰,它不仅仅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座皇家建筑群与宗教建筑群相结合的杰出范例,这充分体现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注重“情与景融,天与人和”的特色,是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古代宫殿文化的至善典范。“太和”思想反映在人生观上,主要是倡导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道教认为,一个人只有排除各种尘心私欲,才能全性保真,修成神仙。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道教的这种“尚和”的价值取向则深化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启发世人过一种合理节欲、有利身心的生活,这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提升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太和”思想反映在天人观上,主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关系。“天人和谐”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讲求天人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人与天一”,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武当山景观设计上有明显的体现。“太和”思想反映在社会观上,主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教主张尊道贵德,慈俭不争,以和平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太和”思想反映在人生观上,主要倡导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3、重人贵生,诚信向善
         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不死,所以特别重视“生”。“贵生”是道教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趋向。与重人贵生思想紧密相连的道教教义是向善诚信。因为道教认为,要想长生成仙,除了修炼生命,或外丹或内丹炼养之外,不可或缺的就是道德上为善立功德,洗去自己的罪恶。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老子道德经》等书也反复宣扬为善至诚、诚信守善等伦理思想。道教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以人类为本位的。道教的斋醮仪式,各类方术等宗教活动,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道教重人贵生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道教,被世人认为“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而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教。”(传芗:《漫谈道教的几个基本信仰》,《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和传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06页。)道教人士常说:“德为道之基”,就是说:“要想得道,必须尊道而行,内修真功,外行善德,恬淡无欲,归真返璞。”《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还本还原,与“道”同一体性,可以成为神仙,久远摆脱尘世的痛苦烦忧,长生久世、生活安乐。(卢红等:《宗教:精神还乡的信仰系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8页。)武当道教的玄帝信仰也充分体现了重人贵生的教义精神。与重人贵生思想紧密相连的道教教义是向善诚信。修道成仙也离不开忠孝和诚信,正如道经所云:“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人有诚信为善,清静专一,可以感动天地,调和阴阳,招来神灵护佑。”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2页、)有关“玄天上帝”的经典,都非常注重对“诚信”的宣扬。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讲述的“辞亲幕道”和“悟杵成针”等故事,都强调至诚信道、虔诚修炼、以感天神,才能得道成仙,玄天上帝修真得道即是楷模。诚信的观念还表现在玄帝祖庭武当道教建筑群中。如磨针井下的回心庵,意为回心转意之处。西神道上有块巨石叫“试心石”,二天门有块巨石叫“试剑石”。这种强调诚心诚意内心信念的伦理思想,还借助神灵的监察,用神的力量强化人们的内心信念。(张明义:《武当道教伦理思想初探》,杨立志:《武当山研究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道教长期以来反对虚伪欺诈,注重用诚信思想教化广大民众。道教还通过编印道书仙传、悬挂匾额楹联、讲述神话传说等途径宣言诚信向善。道教伦理中的诚信观,对下层民众意识形态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武当道教倡导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道教圣地,武当山上千年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中国和谐哲学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人健康、快乐、平安、和谐理想的朴素追求。

四、武当文化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
        1、武当文化挖掘整理成效明显。十堰市和武当山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武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1)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狠抓了武当文化的挖掘整理。挖掘武当武术拳种、套路近百种,出版了《武当山志》、《武当文化丛书》(10部)等专著近百部,拍摄、制作、出版了武当武术、武当山道教音乐等音像制品120余种。目前,武当拳法研究应用机构达20多个,武当武术爱好者遍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澳门、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加大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近五年来,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对玄岳门、南岩宫、紫霄宫、太和宫、太子坡、泰常观、元和观、磨针井、榔梅祠、玉虚宫首批修缮工程;元和观、南岩宫御碑亭等20余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和复原。较好地保持了武当山古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06年,武当山全山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为从根本上改善武当山文化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特区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了武当武术馆、武当演艺厅、武当书院和武当影院、武当博物馆、武当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主体工程竣工。武当山太极湖景点开发、武当艺术馆、太极剧场、武当太极村全面启动。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将有效改善武当山特区旅游环境,促进武当山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3、武当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普及。(1)以节为媒,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自1997年以来,武当山特区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武当文化旅游节和四届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达到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目的。(2)积极引导、扶持个人和社会兴办武术馆校,目前全区武术馆校已达到13家,在校学生8200余人。(3)实行武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五进”活动,武当武术成为特区中小学必修课,习练武当武术蔚然成风。
        4、塑造了良好的武当文化品牌形象。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全面对接,增强旅游的文化含量,武当山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到武当山采风,开展“书武当、画武当、写武当、拍武当、唱武当”等系列活动。与加拿大武当国际总会联手打造的大型舞台剧《道行天下》已进入后期合成阶段;与我国著名导演陈维亚达成了合作意向,大型舞台剧《武当太极》已完成剧本创作;在中央电视台成功推出了武当太乙五行拳擂台赛、《道化武当》、《谜拳武当》等节目;邀请著名词作家宋晓明、曲作家赵季平联手创作了《天下太极出武当》等10余首反映武当文化形象的歌曲。组织开展了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于丹?陈军“武当论道”和北京、武汉、西安旅游文化活动。参加了中美武当武术道乐交流、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大会、中国道教节、香港、湖北文化周。通过不同形式,大力弘扬武当文化,倾力塑造武当山的良好形象。
        5、武当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组建了武当功夫艺术团,作为武当山旅游促销的对外品牌,多次赴美国、新加坡、韩国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表演和文化交流。依托武当山道教协会组建了武当山经乐道乐团、经忏武术团和道教养生讲解团,定期开展斋戒法事和武术表演活动,并多次到香港、台湾、澳门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行道教文化交流,武当武术和道教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拍摄了电影《武当》和大型电视连续剧《武当Ⅰ》、《武当Ⅱ》和《倚天屠龙记》、《勇士的最后秘密》;大型电视纪录片《问道武当》、《圣山》、《太极武当》、《武当百秘》;电影《功夫梦》、《太极》、《武当少年》。同时,大手笔运作宣传促销工程,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开展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强力推介“武当山灵”主体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武当山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结语
        山之名,不唯风光绮丽,更重人文精神。武当山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人与自然亲和的造物神奇和家园意趣,在华夏诸多名山中不多见。或许,这正是万千游人香客和中外专家学者追慕武当的难解情结。武当山是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损失是绝对的损失,损失一件就永远失去一件,就永远少了一份历史记录,这些宝贵的财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我们子孙后代。
      《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哲人深谙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教化天下的重要意义。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发展武当旅游,重铸武当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我们这一代人要保护好武当山,就应当站在国家的高度、世界的高度来看武当山,以超越古人的智慧和胆识,高起点、高水平、高品位地挖掘整理武当文化资源,宣传弘扬武当文化,使武当文化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世界了解武当,让武当走向世界。


Copyright www.wdsdjys.com 2008-2018 武当山道家养生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当山特区永乐路24号 电话:0719-5665388 传真:0719-5669398 ICP备000000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