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养生 > 中医养生

中医如何调治失眠?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来源:武当山道教养生网
过去每当经济衰退、景气低迷时,患上忧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的人总会明显增加,这次也不例外。

  据专科中医院许振益医师说,最近这阵子因失眠而到诊所寻求治疗的病人较平时多了。许医师说,失眠是许多人共有的经验,但若失眠时间不长,而且是因为生活上的变化引起的,则不需治疗;若失眠超过三周,而且并非由生活变故引起,则应当接受治疗。

大脑皮层阳阴功能失调关系

  许振益医师说:“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大脑皮层阳(兴奋)和阴(抑制)的功能失调。兴奋是指生活中动态的活动,例如工作、运动、思考、高兴等;

  而抑制是指生活中静态的活动,如休息、睡眠、忧虑、悲愤、情绪低落等。在正常的情况下,阴和阳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阳和阴是互相对立,有条件互相转化,互相滋生。在反常的病理情况下,阳和阴失去了正常转化和滋生的功能。阳盛之体表现出多动、生机勃勃、乐观和积极;阴盛之体表现为多静、悲观和消极。阳盛之体缺阴,易入眠,阴盛之体缺阳,不易入眠。”

  许医师说,失眠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血液淤滞,血液循环受阻,皮肤的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因而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肤老化,使皮肤颜色晦暗,尤其是眼圈发黑,且易生皱纹。失眠使人心情忧虑急躁,免疫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

失眠的三类原因

  许振益医师说,一般而言,国人失眠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老年人多静少动,体质上多阴少阳,晚上不能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

  ——青壮年多呈现两个极端,脑力劳动者阳盛过极;生活过于散漫者阴盛过极,一旦调节失灵,都会造成失眠;若因生活变故,情绪消极、悲观,使到大脑皮层长时间进入阴(抑制)状态,形成阴盛之体,是为失眠的原因。

  ——青少年生活作息不按睡眠规律进行,破坏了体内掌管睡眠的生物钟,因此不能按时入眠。

失眠症型与治疗

  许医师说,中医治疗失眠首先经过问诊以了解失眠的原因,然后通过对脉搏、舌象和所出现的症状来诊断脏腑功能的盈亏情况,归纳为下列几种症型,再根据症型治疗:

  ——心脾血亏型:

  一般由于过度忧虑劳累,饮食失调,影响了心脾的功能,经常出现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无味,舌淡苔薄,脉细弱。中医认为,治疗心脾血亏型应补养心脾,以生气血为治,因此常用归脾汤以安心神,养心血,药用柏子仁、五味子、茯神、白术、酸枣仁、远志、大枣、当归之类。

  ——阴虚火旺型:

  平日阴虚之体,表现出代谢功能亢进,缺乏津液,经常因饮水不足和多食煎炸食物而虚火上炎,出现心烦、咽痛、五心烦热、心悸、健忘、腰酸、耳鸣、舌质红等。中医认为,治疗此种症型,以滋补肾阴,滋阴降火为治,方用天王补心汤,药用玄参、丹参、远志、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等。

  ——心虚胆怯型:

  若失眠者表现出心虚心慌,胆怯,善惊易恐,睡眠时易惊醒,醒后不能再睡,舌质淡,脉弦细者。中医认为这是心虚胆怯所致,应用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的治则,方用安神定志汤和酸枣仁汤,药用人参、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酸枣仁、知母、川芎、甘草等。

  ——脾胃不和型:

  若失眠者兼有胸闷嗳气,腹部胀痛,大便不顺,舌苔腻,脉滑者,则为胃中不和。治疗宜和胃消导,化痰清热,方用保和丸,药用神曲、半夏、连翘、莱菔子、茯苓等。

  此外,许振益医师说,针灸治疗失眠,可以取得更佳的疗效。医师需要通过对病情的了解,确定失眠者的脏腑病位是在心、肾、脾、肝或胆,通过选取适当的穴位,以调整相关的脏腑。

失眠的生活调理

  许振益医师也说,若只依赖药物而不注意生活的调整,严重的失眠是难以取得疗效的。因此失眠者应该通过自然规律和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整,双管齐下,才能彻底治疗失眠,他建议患者宜注意以下几点:

  ——白天若能晒太阳,从阳光中吸收足够的黑色素,当晚上脑底部松果体释放祛黑色素时,人就容易入睡,因此,白天适当晒太阳,夜间卧房保持灯光昏暗,有助祛黑色素的释放而引起睡意。

  ——许多药物和饮料对睡眠有影响,具有兴奋作用和强心作用的药物、行气活血的中药都能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引发不眠。茶、咖啡和掺有咖啡因的饮料,在中午12时过后不宜饮用。

  ——失眠症患者是属于一种在夜间不能睡眠,而白天又昏昏欲睡的状况。因此,当失眠者白天有睡意时,必须以活动量较强的运动来克制以驱散睡意。此外在生活、心态和人生观上也得进行调整,在心灵上切忌有困倦的意念,这会使大脑皮层在白天不自主的进入抑制(阴)的状态。白天若属于抑制(阴)的状态,那对于夜间的睡眠是非常不利的。


Copyright www.wdsdjys.com 2008-2018 武当山道家养生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当山特区永乐路24号 电话:0719-5665388 传真:0719-5669398 ICP备000000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