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养生 > 中医养生

道教养生精髓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来源:假日旅行
  道教中的养生道家文化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尊重生命,发展出光耀古今的养生文化,道家认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体现生命的优美,充分发挥生命的能量。

  武当山道教养生网重点推广道家养生,包括功法、医疗和养生观念,在道家的框架下,养生是一门惠及众生的成果,道家的养生术,表现出道家对生命的透彻理解,完美发挥生命的生生不息潜能,这一种宏观的视野,也带领着人类对生命的真面目作出伟大的探索。

  在中国,从最早的医疗观念到今天所称的中医体系,都是脱胎于"道"文化体系对生命的认识。由于道教重视今生成就,以生身为道场,所以每一个真正的修道人都会炼养自己的身体,很多道士都是当代的名医,例如扁鹊、华佗、孙思邈、葛洪、李时珍等,有了"十道九医"、"医道同源"的古谚。

  道家认为,生命的出现是因为阴阳运动,从无到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和现代科学家的单细胞分裂现象切合得让人惊叹。

  太阳一定在东边升起,唤醒大地,月亮只在十五而圆,照耀黑暗,这是永恒的循环,是谁把一切安排得那么巧妙,分毫不差?精密的电脑会错乱,为什么日落月升永不会错序呢?因为日为阳,月为阴是自然的安排,而再精密的电脑都是人为的安排。

  人在阴阳平衡之中,人是集阴阳之精气而形成的,是道的最高载体,对于人和宇宙生命之间的关联,我们形容为天人本一,人的生命,从来就是天人本一,就是自然,就是道,但是人因为有了肉体,满足肉体的欲求,反而忘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违反自然,与天人本一越离越远。

  修行者们在修炼的过程中,对身体的气血运行做了深刻的研究,发展出经络学说,还有阴阳五行学,整体观,成为中国医疗学的基础,是世界上最早的养生医疗体系。

  道教与养生我中华道教与世界一切形式的宗教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重视在人世间的今生成就。道教认为:生乃道之别体。修道在于保性命之真。奉行生道合一。强调人身难得,身生就是修道的最好根基,不要寄希望于来世或天堂。所以几千年来的修道实践,本身就是一部养生秘典,无数人因此病者康,康者寿,寿者仙。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沿着人体功能的探索走向细胞领域,基因领域,不断尝试着用外力介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生命的状态。而道教的先行者们,则在几千年的探索中,由人体功能的探索走向生命精微物质:"精,气,神"的把握和锻炼,通过内在生命物质的自我转变,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三全"生命机能,使生命体深根蒂固,邪不干正。这个锻炼和转变就是道教炼丹的过程。道教的先行者们为此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理论和实践书籍,道教称之为丹经。道教讲究"仙道贵实".通过导引,胎息,服气,辟谷,性命双修等修持秘法,一直在从事着人体功能的科学实验和因人而异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使古往今来无数身患绝症、求医无门的患者找回了生命的春天,更为我们开启了通向生命终极奥秘的窗户。

  道教"养生术"一、养生的重要性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养其天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养生常识,遵循养生之道。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非常明确地写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而"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这段论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二、道家养生思想

  1、渊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道"为最高信仰,故名"道教",它又有"玄教"、"仙道"之称。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仙之说衍化形成的。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道教认为"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

贵生重生,以成仙得道为(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目的。道教把对神仙的向往和道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与神仙一样逍遥无待,长生久视,使生命与"道"合一,永恒长存,从而构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体系。提出了"仙道贵生"和"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重生思想,《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也。"认为"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奉道者以道为事,即要修长生久视之道,或曰神仙之道。修道的诀要在于保性命之真,即性命双修,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命即修炼自己的生命。

  2、道家养生思想主要精髓

  "天人合一"论。《淮南子o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④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

  "长生久视"论。"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冲虚湛寂,一气周流于百骸,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若也奔骤乎纷华之域,驰骋乎是非之场,则真气耗散,而不为吾之有矣,不若虚静守中以养也。中者,天地玄牝之气会聚之处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则真精自朝,元气自聚,谷神自栖,三尸自去,九虫自灭,此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气,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长生久视之道。"摘自《紫清指玄集 [宋]白玉蟾》,

  3、道家养生术道家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有:一、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五、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七、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对于起居摄养之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道教综合继承并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颐养生息的起居之道。


 


Copyright www.wdsdjys.com 2008-2018 武当山道家养生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当山特区永乐路24号 电话:0719-5665388 传真:0719-5669398 ICP备000000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