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极“十三势”
太极拳、“十三势”,两者是同义词。既可叫太极拳,又可称“十三势”。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从宏观上为后来的太极拳者道明了十三势之词整体内容。“释名” 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 、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极拳八门(八劲)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两者个相合,称为十三势。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门、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而不可正隅不分。
王宗岳先生明确地阐述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使拳法、拳理、结构与运行框架相统一。
太极拳的八门(八劲),五步为拳之结构、内容;
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其十三势之源头,上下必须统一。有框架而无内容,这个框架是空的;而有内容失去了框架,那么这个内容就无定向。
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之分,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与对号入位。先以四正劲而言,掤、捋、挤、按属于四正劲,它要与四正卦位的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去对应;采、挒、肘、靠的四隅劲,要与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的四斜角相对应;五步的进、退、顾、盼、定与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相对应。一一对应是“十三势”的特征。要是不结合八卦五行,只持一端,仅以手法去讲“十三势”,这只是认识了“十三势”的一半。因“十三势”之词来源于八卦五行,失去了源头,弃根重枝,舍本求末,这个一半还难以对号。
五步要与五行相对应,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五步,要与金、木、水、火、土的固定位置相结合,在练习中脚下的五步,尽可能去走全五行位置,那怕是一次也好,这也是“十三势”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八门五步提到五行与五步时曰:“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上述是杨式太极祖师所传,后来之人不得不守此规矩。
“十三势”,它是八五相加,是太极拳的总框架。不守住总框架,就意味着失去规矩。
上一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