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与周易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来源:武当山道教养生网
阳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所有现象。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1)阴阳属性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2)阴阳规律阴阳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处在一个统一体内。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彼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_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住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辨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易经_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风水学是人类在居住地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产生,学术界至今处于争议之中。
史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馀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_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易学界认为:“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南怀瑾
“假如为了算命而算命,我不赞成。但我发现,中国算命卜卦的这套法则,里面包涵了很大的科学和哲学道理。所以有人说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问他们懂不懂,而他们却不懂,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东西,随便加一个罪名,指其为"迷信"、为"骗人的",这是多么可怕的武断。还不懂它,就说它是骗人的迷信,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现在没有人重视它,没有大量的投资、没有充分的实验设备和场所。否则的话,如果加以实验,可以发现这项法则会有很多科学的道理。”
(南怀谨:台湾著名易学家)
《周易》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
根据《周易》的变易性、辩证性、整体性、浑沌性的特点。研究《周易》应采取纵横互补律、整体贯通律、浑沌对应律这样三个方法。
所谓纵横互补律,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对《周易》作纵向、横向联系的考察以及纵横互斥互补,从而构成《周易》一个有机的整体。《周易》成书的过程,有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生为六十四卦,下古孔子作"十翼"。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采纳了卜筮、哲学、科学、史学等方面的成分,神经质形式包括卦、爻符号、卦爻辞、十翼。从横向联系看,《周易》成书时期之前或当时,存在三部与《周易》相似的卜筮的收,即《连山》《归藏》,传神农作《连山》,黄帝作《归藏》,内容上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算术等。
所谓整体贯通律,是指同质、不同质、同异质相交卦爻的相互渗透。比如从形式上看,由同质上指两个不同的爻组成卦,比离和坎卦(和),一个是两个阴爻一阳爻,一个是两个阳爻一个阴爻。从这里看它们是由异质要素互相渗透构成的。也同异质相交构成的卦,比如六十四卦中的未济()和即济()。从内容上盾也是整体贯通的。比如()井卦,既是水井又是陷井,又是井田制的井,从三个层面上业说明井。
第三,是混沌对应律。是指整体系统中的混沌与有序的对应,比如潜龙勿用,就可以作各种各样的解释,从内容上来说它又是言简意赅的。
《易》传中的辩证思维
华东师范大学冯契
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辩证思维的传统,而《周易》是其最初的源头。《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易经》大概是在由殷到周初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卜筮纪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后人卜筮时参考。《易经》六十四卦,由八卦重叠组合而成,而八卦是由"—""——"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和"—"的原始意义是否即阴和阳,《易经》中没有明说,不过阴阳学说在这里有了开端,却是可以肯定的。《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要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这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开始,并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如《易经》的"泰_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把平与不平(陂),往与复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这就是从自然界变迁和人类生活经验中总结晶出来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论断。不过在这部用来卜筮的书里,这种辩证思维的科学因素是和迷信、神话掺杂在一起的。随着先秦时期的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诸子百家争鸣,到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的"易传",才真正把潜藏于《易经》中的辩证思维因素揭示出来,孕育成了辩证逻辑的雏形。
《易传》即《易大传》,共十篇,亦称"十翼"。
《易传》把宇宙变化的法则叫?quot;易"、"道",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这些命题说宇宙万物是个生和不已的洪流,而这一变动不已的洪流就是一阴一阳、一阖一辟的对立而统一的过程。在先秦《老子》首先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还定原理和"正言若反"的辩证思维形式,构成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老子》的辩证法是半途而废的,完整的辩证法不仅要求指出肯定的论断中包含否定,而且要求指出否定和肯定的统一。《老子》只讲思维从青定到否定的辩证转化,而没有再往前进。后来经过百家争鸣,到《易大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成列,而易立于其中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便进一步提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比较完整表述了展是对立而统一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确立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老子》从"反者道之动"得出"弱者道之用"的消极结论。《易传》则不然,其态度是进取的。它根据乾的原理,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根据坤的原理,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提出"居安思危"的思想,给后世以积极影响。
阴阳五行说
中国地理风水研究中心添加时间:2005-1-31打印关闭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
1)五行属性汉董仲舒在《尚书_洪畴》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不仅仅是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元”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这个观念是朴素而双唯物的,与近代科学“元素周期表”和“物质不灭”规律极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具有生发、发达的特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金—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
水—具有寒冷、白下的特性。
五行归类
五行水木火土金
五脏肾肝心胃脾肺
五窍耳目舌口鼻
五体骨筋脉肌皮
五志恐怒喜思忧
五音羽角徵宫商
五色黑青赤黄白
五味咸酸苦甘辛
五气塞风暑湿燥
季节冬春夏长夏秋
方位北东南中西
2)五行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生的关系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顺生、逆生两方面的关系。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同样,相克的关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顺克、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规律为“顺次相生,隔一相克”。古称“比相生,间相胜。”顺时针为顺生、顺克;逆时针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类推;五者又间隔一个相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复始。这种生克关系固定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
为什么五行会“顺次相生”呢?古人认为:水能滋润树木;木能燃烧产生为火;火能使燃烧后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产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属遇热溶化后变成液体状态——这样形成一个促进性的循环。
为什么五行会“隔一相克”呢?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能够吸收水使之消失——这样开成一个抑制性循环。
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循环链,周而复始。现代科学发现的元素周期规律证实了中国古代五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五行与阴阳结合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风水学,乃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如:中医、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等学科的总原则。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推动和维持一切正常生长、发展、变化与消亡。
四时与五行
四时,即一年的四季;五方,即空间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是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
五行.干支所适宜的时季与方位,如下表:
五行、干支所适宜的时季与方位
五行天干地支所旺时季所主方位
木甲乙寅卯辰春东
火丙丁巳午未夏南
金庚辛申酉戌秋西
水壬癸亥子丑冬北
土戊己辰戌丑未寄旺四季中
这里的土“寄旺四季”的意思,是指它旺盛于一年四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份,即“四季末”。
四时还与五行的“旺相休囚死”五种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说,在每一年的四个季节里,每一个季节都有五行中的一个处于“旺”即“王”之意,也就是旺盛状态,一个处于“相”即“宰相”之意,属次旺状态;一个处于“休”即“休息”状态,退休无事;一个处于“囚”即衰落,被关住之意;一个处于“死”,即被克制,毫无生气的状态。
四季与五行、五行与四季的相互关系如下表:
四季与五行的关系
四季五行它生的生它的克它的它克的
春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夏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秋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冬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四季末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
旺相休囚死
木春冬夏四季末秋
火夏春四季末秋冬
金秋四季末冬春夏
水冬秋春夏四季末
土四季末夏秋冬春
五行寄生十二宫与月份对应表
五阳干顺行五阴干逆行
甲木丙火戊土庚金壬水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衰病死墓绝胎
养亥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丑巳
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
辰申
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午
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
未酉
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
戌酉
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
戌子
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
丑卯
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
辰
五行不仅在一年四季中有旺相休囚死的状态,而且与地支所代表的十二个月相对应,还有一个从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叫作“寄生十二宫”原理。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与时间的关系,比较客观形象地反应了宇宙万事万物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永无休止以至无穷的自然状态与规律。体现了古代人民朴素唯物观与某些合理的科学与哲学思想。
方位与五行
五行中木—性情喜欢温暖,向阳,而东方为阳初生之地,所以木的方位属东方;
火—性质是炎热盛长的,属南方;
金—禀性是凄凉、肃杀的,与苍凉稀疏,石多人少的西部相合;
水—特性是寒凉的,与冰雪寒冷的北方相合;
土—性质是浑厚适中,利万物生养,成长,利于四方。置中央。
河图与五行及先天八卦
河图为先天本体宇宙图,或称为广义宇宙图。河图中共有五十五个黑白点,代表“天地之数”五十五。其中白点为单数一、三、五、七、九,代表阳,又代表天,称为“天数”;黑点为双数二、四、六、八、十,代表阴,又代表地,称为“地数”。天数相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相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得五十五,因此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河图中还将一至五这五个数,称为“生数”;将六至十这五个数,称为“成数”。两者间有着想生相成的关系。而图中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都有一奇、一偶两组数字搭配着。表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化合而生成。或者是天生,地成之;或者是地生,天成之。
五个方位的规律:
北方,是阳气始生之处,就配以生数一,成数六,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东方,是日出之处,阳气渐长,就配以生数三,成数八,叫作“天生三木,地八成之”。
南方,是阴气始生之处,就配以生数二,成数七,叫作“地地生火,天七成之”。
西方,是日落之处,阴气渐增,就配以生数四,成数九,叫作“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中央,是中心地带,将生数五与成数十配置,叫作“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是由河图推演出来的先天八卦图。
洛书与五行及后天八卦
洛书是后天宇宙图,或称狭义宇宙图。先天讲体(本体),后天讲用,先天讲用,先天卦是根本,后天卦是起用。洛书用一至九个数。其中单数(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象征天道;双数(偶数)二、四、六、八、为阴,象征地道。
洛书天道运行规律:阳气由北方始发,按顺时针向左旋转,经地东方渐增,到达南方后极盛,然后继续旋转到西方则逐渐减弱了。因此奇数“一”在北方,表示“一阳初生”,三在东方,表示“三阳开泰”;“九”在南方,表示“九阳极盛”;“七”在西方,表示“夕阳渐衰”。
洛书地道运行规律:阴气往西南角上发生,以偶数“二”表示,然后逆时针向东南方旋转;东南角上的偶数“四”,表示阴气至此逐渐增长;到了东北角上,阴气达到极盛,以偶数“八”表示;而地数六在西北角上,表示至此阴气逐渐消失。五则居中央,是三天与二地之和的象征。后天八卦由洛书推演而得。
上一条:无